端午节的传说
端午节,又称五月端、重午,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,有多个传说,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有以下几种:
屈原投江
相传在战国时期,爱国诗人屈原因遭奸臣陷害,被楚怀王流放。流放期间,屈原心系国家安危,创作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。公元前278年,秦国攻破楚国都城郢都,屈原听闻噩耗,悲愤交加,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。后人为纪念屈原,在这一天划龙舟、包粽子,以寄托哀思。
伍子胥过端午
春秋时期,吴国大夫伍子胥辅佐吴王阖闾灭越国。吴王去世后,伍子胥忠心耿耿,却遭太子夫差猜忌。五月五日,夫差派人赐伍子胥一把宝剑,让他自刎。伍子胥知大势已去,在临死前嘱托家人在他自尽后,用粽子包裹他的遗体投入江中,以防鱼虾伤害。后人为了纪念伍子胥的忠肝义胆,将端午节定为祭祀伍子胥的日子。
曹娥救父
东汉时期,孝女曹娥因父亲溺水身亡,沿江寻父七天七夜。第五天,曹娥梦见父亲托梦,让她在五月五日投江,便可找到父亲的尸体。曹娥醒后毫不犹豫地跳入江中,最终找到了父亲的尸体。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心,将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。
恶龙作祟
古时候,有一条恶龙经常兴风作浪,危害百姓。人们在一位高人的指点下,用五彩丝线编成五色绳,佩戴在身上,以驱邪避害。这一天恰巧是五月五日,后来便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。
这些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忠义、孝顺和避邪祈福的渴望,也体现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。端午节不仅是一个纪念历史人物的节日,更是一个祈福辟邪、驱邪除病的吉日。